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诚信文化传统,诚实守信已深深地融入了北京精神。2001年北京市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内在该领域起步最早的省市之一。十多年来,北京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成绩斐然。
一、加强统筹规划形成发展合力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08年,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目前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和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共同牵头,成员覆盖了53家单位。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特别是2015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精神,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信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
为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使用,2015年启动了《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市政府106号令)的修订工作。新办法将实现信息主体全覆盖、系统建设更完善、奖惩措施更丰富,目前已完成了征求意见工作,修改后将报市政府审议。同时,相关部门也印发了食品药品、安全生产、住房建筑、社会组织等行业和领域的信用管理办法。这些为加快推进我市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
二、夯实公共信用信息基础设施
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目前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市工商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编办分别建立信息系统,归集了企业、个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的公共信用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一网四库一中心”的总体框架,建设了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归集了55个部门的7500余万条企业信用信息、19个部门的1.26亿条的个人信用信息、9900余家社团组织的信用信息、1.1万家事业单位的信用信息,并对接了国家平台,实现了京津冀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依法向社会提供了信用信息的查询公示服务,开展了政府部门间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应用,有力地支撑了全市“放管服”、“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等相关工作。
三、加快构建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全市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机制基本形成。以贯彻落实国家部委签署的联合惩戒备忘录为契机,市工商局、市经济信息化委等4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对安全生产、旅行社经营、食品药品经营、互联网上网服务等13个重点领域的失信企业采取限制从事政府采购、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限制任职资格等18项惩戒措施。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在21个部门间针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采取限制出境、限制取得生产许可、限制融资授信等18项联合惩戒措施。市高级人民法院牵头推进了对失信被执行人的联合惩戒。市规划国土委开展了对违法建设当事人实施信用联合惩戒。市安全监管局印发了《北京市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法》,在7个部门间实行联合惩戒。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本市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意见,构建行政、社会、市场、行业协同的联合奖惩机制。
四、积极开展行业和领域试点示范
在整体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注重开展行业、领域和区域试点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市工商局率先开通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累计提供社会查询13.9亿次,日均查询量203万次,居全国首位。市旅游委开通了“旅游行业信用信息网”,探索开展旅游行业“黑名单”公示。市经济信息化委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贷业务,首批给631家企业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33.4亿元。北京银监局与东城区共同探索了“银税互动”信用融资服务模式。市农委持续开展了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乡)为内容的农村“三信”工作建设。本市还在中关村、海淀区和西城区围绕信贷服务、市场治理等内容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2014年中关村被央行批准为全国首批小微企业信用试验区,2016年海淀区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为全国信用试点示范城区。此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三地开展了信用合作共建工作,签署了合作协议,开通了京津冀信用专栏,实现了信用信息的共享和统一发布。
五、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打造共治格局
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政府统筹引导、率先垂范,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营造诚信文化,打造共治格局。就北京而言,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培育信用服务业成为本市信用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北京地区信用机构数量和信用服务市场规模均居全国首位,纳入管理评级机构14家,办理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40家,涌现了大公、中诚信、华道、金电联行等一批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公司。二是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诚信意识。比如,首都文明办的“诚实做人 守信做事”主题活动,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的“征信知识宣传周”活动,市商务委的“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市质监局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三是积极宣传褒扬诚信典型,曝光谴责失信行为。2016年还将会同天津和河北信用主管部门共同开展京津冀诚信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六、狠抓应用切实提高公众获得感
信用体系建设关系经济民生,更应突出问题导向,以增强社会公众获得感为目标。在实践上,重点围绕联合惩戒措施落地,创新信用信息应用来实现这一目标。
在联合惩戒措施落地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累计将17万户次企业列入了异常经营名录,限制任职资格1653人次;将63家企业列入联合惩戒对象,123名法定代表人列入限制出境对象;将92399人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北京铁路局限制严重失信人员购买高档车票18778人次;冻结违法建设当事人房产3665处。在全市联合惩戒的威慑下,16%的“老赖”自动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近50%的重大税收违法当事人补交了税款,21%的违法建设当事人自动拆除违法建筑。
在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方面,正在形成一批创新应用。比如,今天面向社会开通了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公众可以通过“信用北京”网站在线查询自己的信用记录,或在市、区、街的线下服务试点窗口查询。又如朝阳区试点建设的CBD信用监管综合平台,运用信用大数据建立区域企业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特别是结合非法集资专项整治工作,对区内170余座商务楼宇1500家投融资企业进行了风险评估,实施分类管理。再如,推动百度、蚂蚁金服等互联网公司利用公共信用信息,围绕行业自律、诚信培育等创新推出了一批应用。后续还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推出。
七、努力开创信用工作新局面
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市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的直辖市省会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最新排名中,北京市位列第一;在近年来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举办的“中国城市商业环境指数(CEI)”评比中,北京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下一步,首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以提高社会公众获得感为目标,深度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要方向是:加快政策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服务体系;发挥政务诚信的示范作用,构建阳光高效政府;推进建立各方协同的联合奖惩机制,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大力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不断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力争到2020年,北京将建成国内领先的社会信用体系,首都将成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规范运行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