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介绍相关情况时指出,我国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两年多来,新登记企业数量屡创新高,2015年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比2014年提升20%,远高于之前的6900家。
为有效激发市场活力,近年来我国不断改善市场准入环境,据了解,自2014年3月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目前“先照后证”改革已将15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明确为后置审批事项,取消了40项,只保留34项。 2015年,国务院还决定在上海自贸区试点 “证照分离”,把企业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互分离,简化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有些改为备案制,有些改为承诺制,进一步深化“先照后证”改革。而对于商事制度改革中 “最难啃的硬骨头”——把过去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合成一个营业执照,使用一个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张茅介绍道,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要在去年年底以前实施改革,在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提前在去年10月1日实施,截至去年年底共发出了350.94万张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营业执照。
伴随着我国市场准入环境的改善,我国新增市场主体的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2015年以来,全国新增的市场主体是1479.8万户,增长14.5%,其中企业433.9万户,比上年增长21.6%。新增主体注册资本28.99亿元,增长52%,企业户均652万元。
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2015年新增的企业中,第三产业企业数量超过了80%,从而使整个企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达到了74.8%,比上年增长1.5%。特别是一些新兴的业态,像网络服务、电子信息产业、教育、医疗这些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长。
同时,张茅还强调,社会就业和创业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国家统计局关于新设立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调查,每个企业平均吸纳就业7.4人,每个个体工商户为2.9人。由此推算,2014年新增就业1200万人,2015年新增就业1400多万人。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室主任王继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当前经济结构转换,传统产业处于困难下行期,新的产业方兴未艾,还未成气候的情况下,传统产业吸纳能力正在下降。需要依靠新兴企业来带动就业。“过去就业问题主要是‘两头难’,一头是农民工、一头是大学生,通过商事制度改革,大学生创业热情得到提高,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创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些都对我国整体就业形势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继承说。
就在新的经济市场主体大量涌现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性也正逐渐凸显,而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建立企业信用制度,那么,企业信用制度该如何建立,政府又有哪些举措可为?
对此,王继承建议,首先应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强调的“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尽快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其中包括企业注册登记、行政执法、审批、企业享受扶植政策等相关信息都应尽快公开。并且,对政府信息披露的情况还应开展第三方评估。
第二,应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协作机制。
第三,扩大政府信用数据的使用范围,有序地扩大政府涉及企业信息对社会的开放,“税务、工商等信用信息也要向商业银行、保险、征信机构开放共享,优化信用评级调查的环境。 ”王继承强调。
第四,建立企业信息的“一单申报”系统,减少中小企业信息申报负担,同时也激励企业提高信息申报的质量、真实性。
第五,还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现在真正能看到‘黑名单’的只是在银行信贷方面,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资金扶持政策等方面也应更好地运用这些数据。 ”王继承说。